近日,一种名为”peel”的进口香烟在社交平台悄然走红,其水果味爆珠设计和色彩缤纷的包装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。记者调查发现,尽管我国明令禁止网络销售烟草制品,但通过”代购”“微商”等隐蔽渠道的peel香烟交易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,这种”掩耳盗铃”式的违规销售模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
一、网红香烟的地下销售链
在多个电商平台以”peel香烟”为关键词搜索,系统均显示”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不予展示”。但记者实测发现,只需将搜索词替换为”peel水果烟”“peel代购”等变体,立即出现大量相关商品,价格从150-300元/条不等。某月销过百的店铺客服表示:”图片只是展示,实际需要微信联系”,并随即发来一个微信号码。
更隐蔽的交易发生在社交平台。在某短视频平台,带有#peel香烟#话题的视频播放量已达860万次,评论区充斥着”求渠道”“已私”等留言。记者联系其中三位发布者,均表示”可以代购各种口味”,并通过”暗语”沟通:用”彩虹糖”指代混合装,”蓝莓汁”代表蓝莓爆珠款,交易全程使用微信转账和快递发货。
二、经典案例:深圳”奶茶店”走私案
这种”掩耳盗铃”的销售方式让人想起2021年深圳破获的特大走私案。涉案团伙以奶茶店为掩护,通过”会员制”私下销售peel等进口香烟,累计案值超2000万元。执法人员查获时发现,该团伙使用”珍珠奶茶”代指原味香烟,”草莓奶昔”代表草莓爆珠款,订单系统与正规奶茶店共用同一套后台。
无独有偶,2023年杭州海关通报的案例显示,有代购将peel香烟拆散混入零食箱,申报为”食品样品”入境,单批次就查获1200条。这些案例揭示出违规销售者惯用的三大套路:一是借用合法经营主体作掩护;二是建立私域流量规避监管;三是使用行业黑话逃避关键词筛查。
三、健康风险与监管困境
peel香烟虽然包装清新,但实测焦油量普遍在8-10mg/支,高于国内多数轻型香烟。北京市控烟协会专家指出:”水果香味会降低吸烟者的警惕性,更容易导致过量吸食,尤其对青少年危害更大。”
监管层面面临取证难题。某电商平台治理专员透露:”违规商家平均存活周期只有72小时,封号后立即换新号重启。最近半年我们拦截了2.3万条变体关键词,但新变种仍在不断出现。”法律界人士指出,现行《烟草专卖法》对新型网络售烟行为的处罚力度,已难以形成有效震慑。
四、国际经验与治理路径
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2022年将peel等调味香烟列为”新型烟草制品”,要求在外包装增加”致瘾警告”面积至50%。美国FDA则对类似产品发出进口警示,授权海关可直接销毁未申报的调味烟草。
国内部分地区开始试点”数字监管”新模式。广州市烟草专卖局近期上线AI巡查系统,可识别”奶茶烟”“果味弹”等132种行业黑话,半年内溯源查处了47个网络销售团伙。专家建议,下一步需建立”关键词黑名单”动态更新机制,完善跨平台数据共享,并对频繁更换马甲的违规商家实施身份信用惩戒。
截至发稿,记者发现多个社交平台已清理”peel”相关违规内容,但仍有大量交易转入更私密的聊天群组。这场”猫鼠游戏”仍在持续,暴露出新型烟草制品监管面临的复杂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