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种以”低价正品”“非高仿”“货到付款”为噱头的香烟销售骗局在全国多地出现。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、短视频等渠道发布广告,利用消费者贪便宜心理实施诈骗,已造成大量消费者经济损失。
一、新型售假套路:”鱼目混珠”难辨真伪
2023年8月,江苏南京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网络销售假烟案。犯罪团伙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”厂家直供”“免税香烟”等广告,声称所售香烟”绝非高仿”“支持验货”,并以市场价5-6折的价格吸引消费者。当消费者收到货物后发现,外包装与正品高度相似,但烟丝质量低劣,部分产品甚至出现霉变。
“这些假烟采用’半真半假’的销售策略。”办案民警介绍,犯罪团伙会将少量正品香烟混入大批量假烟中发货,消费者验货时往往只检查最外层的几包,等全部签收后才发现大部分是假货。
二、货到付款成信任陷阱
2023年5月,浙江杭州消费者王先生通过某短视频平台看到”中华香烟650元/条”的广告,卖家承诺”货到付款”“支持专柜验货”。到货后王先生发现,香烟外包装的激光防伪标识可以扫描出”正品”结果,但口感与正品差异明显。后经烟草专卖局鉴定,该批香烟系使用回收的真烟盒重新灌装劣质烟丝制成。
“这类骗局最大的迷惑性在于’货到付款’。”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负责人表示,犯罪分子利用消费者对”眼见为实”的信任心理,实际上通过伪造防伪标识、使用真烟盒等手段提高欺骗性。等消费者发现问题时,货款早已通过物流公司转入犯罪分子账户。
三、跨区域作案侦破难度大
2023年3月,广东警方摧毁一个涉及全国12个省份的假烟销售网络。该团伙采用”化整为零”的销售模式,将假烟分散存放在多个物流网点,根据订单就近发货。调查显示,其使用的快递单号、收款账户均为购买的黑灰产资源,给案件侦办带来极大困难。
国家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管司负责人指出,当前假烟销售呈现三个新特点:
1. 销售渠道转向社交电商、短视频等私域流量平台
2. 包装仿真度可达90%以上,部分使用真烟盒二次加工
3. 物流采用”多仓发货”“空包刷单”等手法规避监管
四、消费者维权遭遇多重困境
北京消费者李女士2023年7月通过微博广告购买10条”低价玉溪”,收货后发现是假烟。当她联系卖家时,对方立即注销了社交账号;向快递公司索赔,被告知”代收货款已转交发货方”;向公安机关报案,因涉案金额不足立案标准未能受理。
法律专家指出,此类案件存在三大维权难点:
– 电子证据易灭失:聊天记录、转账信息等关键证据可能被对方销毁
– 损失认定困难:烟草属于专卖品,个人交易本身涉嫌违法
– 跨地域管辖复杂:发货地、收款地、销售平台注册地往往分属不同区域
五、监管重拳整治乱象
2023年9月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安部、国家邮政局开展为期三个月的”净烟”专项行动,重点打击网络非法售烟行为。截至10月底,已侦破相关案件230余起,打掉犯罪团伙50个,查获假烟120余万条。
烟草专卖管理部门提醒消费者:
1. 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制度,网络销售卷烟均属违法
2. 正品卷烟零售价不得低于批发价的11%,明显低价必有问题
3. 发现假烟应保留证据并向12313烟草专卖举报热线反映
(案例数据来源于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、国家烟草专卖局公开信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