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烟贩售转入地下社交平台 消费者维权无门
近日,本报记者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暗访调查,发现一个以微信、QQ群为交易平台的假冒香烟批发网络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。这些微商通过”鱼目混珠”的方式,将劣质烟丝掺入正品包装中售卖,单月流水最高可达百万元。
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,记者以”烟草批发”为关键词搜索,立即弹出数十个标注”免税香烟”“厂家直供”的账号。添加微信后,对方发来的价目表显示:中华(硬)每条380元、玉溪(软)260元,较正规渠道低40%-60%。当记者质疑真伪时,卖家”诚信烟草”发来一段仓库视频:”我们做的是原厂烟丝分装,口感保证一样”。
掺假手法隐蔽 专业设备形成产业链
通过线人引荐,记者接触到一位曾从事该行业的知情人士王强(化名)。他透露,造假者通常采用三种手段:
1. 回收正品烟盒二次灌装
2. 混合30%正品烟丝与70%劣质烟丝
3. 使用高仿包装配合香精调味
“广东汕头、福建云霄有几个地下加工点,激光防伪标都能做得一模一样。”王强展示的一组照片显示,作坊内摆着封口机、喷码机等专业设备,工人正在将散装烟丝装入印有某知名品牌的包装盒。
典型案例:跨省假烟案涉案金额超2000万
2023年6月,浙江台州警方破获的案例印证了这一现象。犯罪团伙通过微商发展下级代理,利用物流代收货款,销售网络覆盖12个省份。查获的账本记录显示,其通过微信收款金额达2176万元,现场缴获的假冒中华香烟经检测,焦油含量超标3倍,含有多环芳烃等致癌物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些产品多流向三四线城市的小超市。江苏宿迁某便利店老板向记者坦言:”有些顾客专门要这种便宜货,我们也是从微信上找的供货商,根本不知道真假。”
监管存在盲区 社交平台成法外之地
尽管《烟草专卖法》明确规定未经许可不得经营烟草制品,但微商交易具有隐蔽性。记者调查期间接触的7个卖家,有5个使用”闪照”功能发送产品图,聊天记录阅后即焚。资金往来则通过数字货币或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。
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表示,此类案件查处存在三大难点:
– 交易全程无纸质凭证
– 物流信息难以追溯
– 消费者很少主动举报
中国控烟协会最新数据显示,2022年通过非正规渠道销售的香烟占比已达15.8%,较五年前上升9个百分点。这些产品不仅逃避了国家税收,更对消费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。
消费者遭遇维权困境
北京朝阳区市民李先生讲述了他的遭遇:花650元购买两条”免税中华”,吸食后出现持续咳嗽,经专业机构检测,烟丝中含有过量硫磺和工业香精。”找卖家理论直接被拉黑,向平台投诉却说证据不足。”
类似案例在黑猫投诉平台累计已达1200余条,但成功维权的不足3%。法律专家指出,由于大部分交易没有正规发票,即便报警也往往因证据链不完整无法立案。
多地展开专项整治行动
近期,广东、福建等地已开展”净网2023”专项行动。深圳市场监管部门在某工业园区查获假冒卷烟包装材料3吨,刑事拘留6人。值得关注的是,该窝点使用的微信账号注册信息均为盗用的他人身份证。
业内人士呼吁,平台方应加强关键词过滤和异常交易监测,同时建议消费者通过”中国烟草市场”官网查询正规购买渠道。对于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产品,务必提高警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