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多个社交平台出现”免税香烟代购”“机场免税烟低价直邮”等广告信息,引发公众对跨境烟草制品非法交易的关注。记者调查发现,这种看似便利的”免税渠道”背后,实则存在明显的法律漏洞和消费风险。
一、隐蔽的线上交易链条
在某二手交易平台,以”机场伴手礼”“免税纪念品”为关键词搜索,可发现大量未标明具体商品的交易帖。记者通过暗语”中免专供”联系到卖家李某,其微信朋友圈每日更新不同品牌的香烟图片,配文”支持全国邮寄,价格比专卖店低40%“。
“这些都是日上免税店的库存,我们通过特殊渠道拿出来。”李某向记者展示的2023年12月交易记录显示,单月成交金额超过8万元。当问及海关申报问题时,对方表示:”全部按日用品申报,拆掉原包装发货,从来没有被查过。”
类似交易在 Telegram 等加密社交平台更为猖獗。某个2000人规模的”免税商品交流群”中,管理员定期发布”香烟到货通知”,中华、玉溪等品牌明码标价,支持比特币支付。群公告赫然写着:”被问就说是朋友帮忙带的,一次别超过两条。”
二、触目惊心的真实案例
2023年9月,杭州海关破获的”免税香烟走私案”揭开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。犯罪嫌疑人王某利用37个身份证件在海南离岛免税店套购香烟,通过快递发往内地销售,累计案值达1200万元。海关通报显示,这些香烟最终流向20多个省份的烟酒店和微商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上海虹口区法院2024年1月判决的案例。张某团伙利用国际航班空乘人员携带免税香烟入境,通过社区团购模式销售,现场查获未申报的香烟达1400条。主犯张某在庭审时辩称:”消费者都知道是免税烟,一个愿打一个愿挨。”
三、监管盲区与执法困境
根据《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》,个人携带香烟入境不得超过400支(两条),且不得进行商业销售。但现实中的监管存在三大难点:
-
物流环节识别困难。走私者通常将香烟伪装成食品、玩具等物品,X光机难以分辨。深圳海关2023年数据显示,查获的香烟走私案中,72%采用”化整为零”的邮寄方式。
-
电子取证门槛高。犯罪嫌疑人多使用境外聊天软件沟通,资金通过虚拟货币或第三方支付平台流转。某地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透露:”查到终端销售者时,往往只能按无证经营处罚,难以追溯上线。”
-
消费者配合调查意愿低。南京某区市场监管局2023年处理的12起案件中,有9起因购买者拒绝作证导致无法定性为走私行为。
四、健康与法律的双重风险
医学专家指出,来路不明的免税香烟可能存在更大健康隐患。北京市烟草质量监督检验站2023年抽检数据显示,非正规渠道香烟中,焦油含量超标样本占比达31%,部分检出违禁添加剂。
法律界人士则强调,购买走私免税香烟同样可能面临处罚。根据《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》,明知是走私物品而购买的,可处货物价值50%以下罚款。2023年广州就有5名消费者因多次购买免税香烟被处以3000-5000元不等的罚款。
记者注意到,部分电商平台已开始整治相关暗语交易。淘宝网最新公布的《违禁信息管理规则》中,明确将”代购免税香烟”列入禁售清单。但治理效果仍有待观察,在某投诉平台,关于”购买免税香烟被骗”的投诉近三个月增长了217%。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