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快讯!福建一手云霄香烟货源批发”鱼目混珠”

近日,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部分烟草批发市场被曝存在”以次充好”“假冒伪劣”等乱象。记者调查发现,当地个别批发商通过社交平台发布”一手货源”“厂家直供”等广告,实际销售的却是来路不明的杂牌香烟,甚至有商户将劣质烟草重新包装冒充名牌香烟销售。

一、暗访实录:批发市场惊现”贴牌”生产线

2023年12月,记者在云霄县某批发市场暗访时发现,一家挂着”正品烟草总代理”招牌的店铺后院,工人正在将无标识的烟支装入印有某知名品牌字样的包装盒。经业内人士辨认,这些包装盒系高仿制品,但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。

“这种‘白皮烟’进货价每条不到100元,套上名牌包装就能卖到300元以上。”知情人士透露,这类操作在部分小作坊已成”公开秘密”。2022年当地查处的”11·23”特大假烟案中,犯罪团伙正是通过类似手法,半年内销售假烟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。

二、线上交易隐蔽化:社交媒体成新渠道

随着监管加强,不法商贩开始转向更隐蔽的线上交易。在某短视频平台,以”云霄香烟”“厂家直批”为关键词搜索,可找到数十个标注”诚信经营”的账号。记者联系其中三个声称”保证正品”的卖家,对方均要求添加微信私聊,并拒绝提供实体店地址。

2023年9月,漳州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,犯罪团伙通过微信群发展下级代理,采用”一件代发”模式销售假冒卷烟,涉案范围覆盖全国15个省份。该团伙使用的快递单据显示,发货地频繁变更,且均使用虚假寄件人信息。

三、监管困境:真伪鉴定存在技术盲区

云霄县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坦言,当前造假技术不断升级,部分高仿香烟的激光防伪码、包装印刷几可乱真。”常规检测需要拆解烟支化验烟草成分,但市场监管中不可能对每包烟都做破坏性检测。”

2021年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抽检报告显示,在福建地区查获的假冒卷烟中,有23%能通过普通验钞笔的防伪检测,较2018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。部分造假者甚至通过回收正品烟盒二次灌装,进一步增加了鉴别难度。

四、消费者维权陷”举证难”困局

购买了疑似假烟的消费者往往面临维权困境。2023年3月,福州消费者林先生在某批发市场购入10条某品牌香烟,后发现口感异常。但当他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时,因无法提供购买凭证且香烟已拆封,最终未能获得赔偿。

“这类案件的平均维权成功率不足30%。”福建省消委会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,2022年受理的烟草类投诉中,因证据不足终止调解的比例高达67%,远超其他商品类别。部分商家还会以”个人口感差异”为由推卸责任。

五、行业痼疾:暴利驱动下的灰色产业链

一位从业二十年的烟草批发商透露,正规渠道的香烟毛利率通常在8%-15%之间,而假冒卷烟利润率可达300%以上。”有些小厂使用劣质烟叶,加上香精调配,成本不到正品的十分之一。”

这种暴利催生了完整的灰色产业链。2023年6月,泉州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中,不法分子将假冒卷烟混杂在正规出口货物中,企图通过”蚂蚁搬家”方式运往东南亚。经查,该批货物涉及云霄县三家注册公司的出口单据。

六、地方经济与监管的两难选择

云霄县作为传统烟草种植区,烟草业常年贡献当地财政收入的15%以上。这种经济依赖性使得监管尺度把握变得微妙。2020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”规范烟草市场秩序”,但同期公布的招商引资项目里,仍包含多个烟草配套产业建设项目。

“既要保障合法经营者利益,又要打击违法犯罪,这个平衡点很难把握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场监管干部表示,部分小型加工厂持有正规营业执照,却暗中承接假冒包装业务,查处时常遭遇地方保护主义干扰。

七、最新动态:多部门启动联合整治

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,福建省烟草专卖局近期联合公安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”雷霆2024”专项行动。截至发稿前,已查处违法案件47起,查扣假冒卷烟12.6万条,涉案金额预估超5000万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本次行动特别加强了对物流快递环节的监管,要求对可疑包裹实行”开箱验视+实名登记”双核查。

与此同时,中国烟草总公司正在推广”一物一码”追溯系统。在厦门试点区域,消费者扫描烟盒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生产批次、流通环节等完整信息。该系统预计2024年底前覆盖福建全省,届时将为市场监管提供新的技术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