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某二手交易平台出现大量”茶烟”“收藏烟盒”等隐晦商品链接,实际交易内容为香烟制品。记者调查发现,这种”挂羊头卖狗肉”的交易模式正在多个社交平台蔓延,形成了一条游离于监管之外的灰色产业链。
一、平台现”暗语交易”:茶烟实为香烟
在某知名二手交易平台,记者以”老烟标”“烟盒收藏”为关键词搜索,发现大量标价异常的”收藏品”。其中名为”中华烟盒(带内容物)”的商品标价300元,商品详情页却注明”整条未拆封”。当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时,卖家立即通过私信发送了”软中华480/条,包邮”的真实报价。
类似情况在短视频平台更为隐蔽。某主播在直播中展示”茶叶礼盒”,但当观众询问”有没有云字头的”时,主播立即切换至小黄车链接上架”云南特级茶砖”,商品图角落赫然出现红云烟包装。知情人士透露,”茶砖”“茶饼”已成为平台香烟交易的通用暗号。
二、线下交易更隐蔽:便利店成”中转站”
线上交易的规避手段催生了更隐蔽的线下模式。北京朝阳区某便利店老板向记者展示了他的”创新”经营方式:货架摆放空烟盒,顾客选定后从柜台下方取货。”现在都这么操作,检查时就说卖的是空盒。”该老板称,周边二十多家便利店都在采用类似方法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校园周边的”代购服务”。广州大学城多名学生反映,部分奶茶店提供”特殊代购”,通过在美团下单奶茶时备注特定数字(如329代表玉溪),就能随奶茶收到对应香烟。这种”外卖+烟草”的组合式销售,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取证。
三、监管困局:每月下架百万条仍难根治
某电商平台内部数据显示,2023年第四季度共处置违规烟草信息287万条,但日均新增违规商品仍超1.2万。平台内容安全负责人坦言:”卖家不断发明新暗语,’茶烟”烟卡”减压棒’等关键词每周都在变异。”
法律专家指出,这种交易模式涉嫌多重违法。根据《烟草专卖法》,未取得许可证销售烟草制品,违法金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。北京某区市场监管局的执法记录显示,2023年查处的12起网络售烟案件中,有9起采用”商品与描述不符”的伪装手段。
四、真实案例:大学生因倒卖香烟被起诉
2023年8月,南京某高校学生张某在闲鱼以”代购电子配件”名义销售香烟,累计交易金额达8.7万元。被抓获时,其出租屋内囤积各类香烟217条。检察机关以非法经营罪提起公诉,法院最终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6个月。此案审判长在判决书中特别强调:”采用隐蔽手段规避监管,应作为量刑加重情节考虑。”
类似案件在浙江也有发生。台州某烟草零售商利用微信”附近的人”功能,以”土特产代购”名义进行交易,通过快递单备注”食品”发货,两年内非法获利46万元。该案主犯被判刑时当庭忏悔:”以为换个名目就没事,现在才知道是在自欺欺人。”
五、健康警示与维权难题
隐蔽交易带来的质量风险更令人忧心。上海市消保委2023年受理的27起假烟投诉中,有19起来自非正规交易渠道。某消费者花650元购买的”免税中华”,经检测竟是用劣质烟叶手工卷制,焦油含量超标3倍。
健康专家特别提醒,非法流通香烟往往缺乏质量管控。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接诊的案例显示,某患者长期吸食不明来源香烟,CT检查发现肺部已出现特征性纤维化病变。由于无法追溯卖方,受害者维权陷入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