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记者历时三个月暗访调查发现,国内免税香烟市场存在供货商通过”鱼目混珠”手法进行非法经营的灰色产业链。这些供货商利用免税政策漏洞,将走私香烟与正规渠道香烟混同销售,严重扰乱市场秩序。
一、免税店员工自曝”调包”内幕
在某国际机场免税店工作两年的前员工李某向记者透露:”每月都会有固定客户要求将特定品牌的走私烟混在免税烟里销售。这些烟的外包装几乎一模一样,只是税标和喷码有细微差别。”据其描述,供货商会将走私香烟提前存放在免税店仓库的隐蔽角落,待顾客购买时进行调换。
2023年5月,海关在某保税区查获的走私案中,就发现不法分子利用免税店提货单进行”套牌”操作。查获的2000条香烟中,有近三分之一是伪造免税标识的走私烟。
二、跨境代购成走私新渠道
调查显示,部分所谓的”免税代购”实际上在从事走私活动。2023年8月,深圳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500万元的案件。犯罪团伙通过社交平台以”免税直邮”为幌子,实际通过”水客”分批携带走私香烟入境。
该团伙的账本记录显示,其销售的”免税烟”中约有40%为走私货。这些香烟被重新包装后,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部分产品还伪造了免税店购物小票和海关通关证明。
三、物流环节暗藏猫腻
记者跟踪调查发现,某些物流公司专门为这些供货商提供”特殊服务”。在浙江某物流园区,工作人员向暗访记者展示如何通过修改运单信息规避检查:”把’香烟’写成’食品’,再把发货方写成香港某贸易公司,基本上就能安全过关。”
2023年初,厦门海关在例行检查中,就曾截获一批申报为”电子配件”的货物,实际装有600条走私香烟。后经查证,这批货物正是一家所谓的”免税香烟供应商”所订购。
四、线上平台成主要销售渠道
在某知名电商平台,记者发现多家店铺打着”免税店直供”旗号销售香烟。其中一家店铺的客服直言不讳:”要便宜的就选没有完税标的,品质都一样。”该店铺月销量显示超过2000笔。
2023年”双十一”期间,江苏警方联合烟草专卖局开展专项行动,查处了23家涉嫌销售走私免税烟的网店。经检测,这些店铺销售的香烟中,有超过60%为非法走私产品。
五、监管盲区亟待填补
业内人士指出,当前对免税香烟的监管存在三大漏洞:
1. 免税品流向追踪系统不完善
2. 跨部门协同机制待加强
3. 对新型走私手段反应滞后
2023年11月最新数据显示,全国海关共查获香烟走私案件1376起,同比增长23%,其中涉及免税渠道的案件占比达31%。这些数字反映出当前走私活动的猖獗程度。
六、消费者权益受损严重
购买了假冒免税烟的消费者王先生向记者投诉:”花了正品的钱,收到的却是劣质烟,吸起来味道完全不对。”专业机构检测发现,这些假冒免税烟普遍存在焦油含量超标、重金属超标等问题。
在某投诉平台上,关于”免税烟真假”的投诉量2023年已累计达1247条,较2022年增长近两倍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走私烟还被检测出含有非法添加剂。
(注:文中涉及的具体人名、企业名均已做化名处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