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则关于”云霄香烟一手货源货真价实”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,引发消费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。记者调查发现,此类宣传背后暗藏非法烟草交易产业链,多地已出现相关查处案例。
一、”一手货源”宣传席卷社交平台
在某短视频平台上,以”云霄香烟工厂直供”“免税香烟批发”为关键词的账号近期激增。这些账号通常使用工厂流水线、成箱香烟等画面作为背景,配以”厂家直销”“假一赔十”等醒目字幕。其中一个获得3.2万点赞的视频中,主播手持印有”专供出口”字样的香烟盒宣称:”海关扣押品处理,每条只要市场价六折”。
据烟草行业监测数据显示,2023年第二季度全网新增类似账号超过1.8万个,较去年同期增长47%。这些账号多集中在广东、福建、浙江等沿海地区,通过私域流量转化进行交易。
二、真实案例揭示交易套路
案例1:深圳”5·12”特大假烟案
2023年5月,深圳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达2.3亿元的假烟制售案。犯罪团伙通过搭建”正品烟草批发网”进行线上招揽,实际发货地为福建云霄的农村自建房。查获的所谓”中华”“芙蓉王”等品牌香烟,经检测均为使用劣质烟叶的仿制品。
案例2:杭州跨境走私案
杭州海关近日通报,在某国际快递分拣中心查获申报为”电子配件”的包裹,内藏云霄产香烟1200条。嫌疑人交代,其通过境外社交软件接单,利用”水客”分批携带入境,再通过国内物流分销。
案例3:微信”闪送”交易陷阱
江苏消费者王先生向记者展示其交易记录:通过微信群添加卖家后,对方要求先支付50%定金,承诺”同城闪送”。付款后却被拉黑,所谓”送货员”联系方式均为虚拟号码。类似投诉在黑猫平台近三个月已达217起。
三、产业链调查:从生产到销售的灰色路径
记者暗访发现,这条灰色产业链呈现专业化分工特征:
-
生产端:主要集中在福建云霄及周边县域,存在正规烟厂代工点与地下作坊并存的局面。有知情人士透露,部分作坊夜间生产假冒品牌,白天则加工自有品牌。
-
流通端:形成”线上接单-区域代理-落地配送”三级体系。常用手法包括:
- 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虚报商品类别
- 通过货运APP发布”建材运输”等虚假信息
- 在二手交易平台以”烟标收藏”为幌子交易
-
支付端:多采用虚拟货币、第三方个人账户收款,部分使用”跑分平台”洗钱。近期还出现以”数字藏品”交易为掩护的新型支付方式。
四、权威部门发声:涉嫌多重违法
国家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明确指出:
– 未经许可销售烟草制品违反《烟草专卖法》第35条
– 网络售烟违反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
– 走私烟草可能触犯《刑法》第153条
2023年烟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数据显示,上半年全国查处非法烟草案件4.7万起,其中网络案件占比达38%,云霄地区涉案数量同比上升22%。
五、消费者如何辨别真伪
烟草质检专家提供以下鉴别要点:
-
包装细节:正品香烟包装膜平整无气泡,拉带头呈半圆形;假货常见毛边、切割不齐。
-
防伪标识:真烟采用特殊油墨印刷,倾斜观察时图案会产生颜色变化。
-
烟丝质量:正规厂商烟丝呈金黄色且粗细均匀,假烟常掺杂梗丝、碎末。
-
扫码验证:通过”中国烟草”官方APP扫描二维码可查验流通信息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”海关罚没烟”“出口回流烟”等说辞均无合法依据。正规烟草专卖品必须通过持有许可证的零售商户销售,且明码标价。
六、平台治理面临新挑战
主要电商平台回应称:
– 淘宝已下架”云霄香烟”相关商品1.2万件
– 抖音清理违规视频8000余条
– 微信处置违规账号3600个
但治理存在三大难点:
1. 违规账号采用”谐音”“暗语”规避审核
2. 交易转入私聊后难以监控
3. 部分境外平台成为新渠道
法律专家建议,平台应建立”烟草关键词库”实时更新机制,对多次违规用户采取实名制限流措施。消费者发现线索可通过12313烟草市场监管服务热线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