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键词搜索现玄机 外烟交易转入”地下”
近日,记者调查发现,尽管淘宝平台明令禁止烟草制品交易,但通过”外烟代购”“烟标收藏”“空烟盒”等关键词仍能找到大量涉嫌违规的商品链接。在某家标榜”烟标收藏”的店铺中,客服人员用隐晦的暗语表示:”需要实物可以私聊,各种品牌都有现货”。
2023年8月,杭州海关破获一起利用跨境电商平台走私外烟案,涉案金额达1200万元。犯罪嫌疑人正是通过在商品页面标注”进口食品”“特色伴手礼”等字样,实则通过”一件代发”模式走私加热不燃烧烟草制品。
交易手法不断翻新 监管面临”猫鼠游戏”
记者实测发现,当前外烟交易主要呈现三种新型模式:
1. 分拆销售:将整条香烟拆分为单包销售,商品页面标注”烟盒收藏样品”
2. 代购服务:提供”境外代拍”服务,实际代购香烟
3. 配件转化:销售烟具时暗示”可搭配特定烟弹使用”
2024年1月,上海警方查处的一个犯罪团伙更是开发了专用交易APP。该团伙先在淘宝引流,再引导买家下载其开发的”免税商城”APP完成交易,三个月内销售额突破800万元。
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多方需协同治理
根据《烟草专卖法》及实施条例,任何单位或个人未取得许可证擅自经营烟草制品,非法经营数额5万元以上或违法所得2万元以上即构成非法经营罪。2023年度全国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共查处互联网涉烟案件1.2万起,其中跨境电商渠道案件同比上升37%。
平台监管方面,淘宝虽建立了”雪碧”等关键词过滤系统,但商家通过谐音字、符号分隔等方式持续规避。如将”万宝路”写作”万寳lu”,”爆珠”改为”BaoZhu”等。某电商平台前审核员透露:”每天新增违规商品约3万件,人工审核覆盖率不足15%。”
消费者权益受损案例频发
北京朝阳区法院2023年审理的一起案件中,消费者王某通过淘宝购买”日本进口零食”,实际收到假冒HEETS烟弹,因质量问题引发口腔溃疡。由于交易全程使用微信沟通,平台最终以”证据不足”拒绝赔付。类似投诉在黑猫平台近半年达420余条,涉及假烟、货不对板、维权无门等问题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,部分商家利用”到付”方式规避平台监管。广州烟草专卖局近期查处的案例显示,有微商通过淘宝展示样品,要求买家到线下烟酒店自提,形成”线上展示+线下交易”的闭环。
技术手段与制度完善需双管齐下
中国人民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指出:”现行《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》对隐蔽性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条款。”建议建立:
– 跨平台交易追溯系统
– 关键词动态更新机制
– 物流信息交叉核验体系
阿里巴巴集团2023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,其主动下架的违规烟草类商品达24.6万件,但业内人士估计实际漏网数量可能是这个数字的3-5倍。某国际烟草品牌中国区负责人透露:”我们每月向平台投诉的侵权链接超过2000条,但下架周期平均需要7-15个工作日。”
国际快递成新渠道 监管盲区待补全
随着跨境购物普及,部分卖家开始利用”个人物品”通关限额进行化整为零的走私。2023年11月,深圳海关在邮递渠道查获一起利用”玩具零件”申报进口IQOS烟弹案,涉案包裹达600余件。这些商品多通过淘宝店铺预售,再以”海外直邮”方式发货。
值得注意的是,某些商家甚至开发出”烟弹分装教程”,教消费者将烟弹拆解后混装入境。这种”教程式犯罪”在短视频平台也有扩散趋势,进一步增加了监管难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