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高仿包装难辨真伪 消费者权益受威胁
近日,福建省云霄县多个乡镇被曝存在大规模精仿香烟制售产业链。记者调查发现,当地不法分子通过”微商+快递”的新型销售模式,将外观与正品相似度达95%的高仿香烟销往全国。2023年第二季度,仅广东、浙江两地查获的云霄产精仿烟就超过12万条,涉案金额逾8000万元。
仿真技术迭代升级
2023年4月,杭州拱墅区市场监管局在某物流园查获的2000条”中华”香烟中,部分产品采用新型激光防伪技术,连专业验钞机都难以识别。办案人员透露:”这批假烟的外包装薄膜使用与真烟相同的双向拉伸聚丙烯材料,条形码能通过烟草专卖系统验证。”

暗语交易规避监管
记者暗访发现,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使用”土特产”“云霄货”等暗语招揽客户。某微商朋友圈展示的”新版硬中华”售价仅为市场价三分之一,交易全程使用”茶叶”“工艺品”等虚假物流信息。2023年5月,江苏宿迁破获的案例显示,犯罪团伙甚至开发专用APP进行会员制销售。
跨省联动打击遇阻

物流环节藏匿手法
2022年”雷霆行动”期间,福建警方在某快递中转站发现,不法分子将香烟伪装成”机电设备”运输。开箱后可见仿冒香烟与真实配件混装,X光机难以分辨。云霄县某物流网点负责人承认:”日均发件量超2000单,我们确实存在验视疏漏。”
取证定罪存在难点
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烟草专案组指出,现行法律对”仿真度90%以上但不使用真烟商标”的产品定性模糊。2023年3月,湖南某法院就曾对一起涉案金额超500万元的案件作出”销售伪劣产品罪”而非”假冒注册商标罪”的判决,刑期相差达3年。

健康危害触目惊心
劣质原料威胁安全
广东省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报告显示,查获的云霄精仿烟焦油含量超标2-3倍,部分样品检出重金属铅含量达国家标准限值的8倍。2022年深圳某医院接诊的呼吸道疾病患者中,长期吸食高仿烟者占烟草相关病例的17%。

青少年成受害重灾区
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调研数据显示,校园周边查获的”水果味”电子烟中,38%产自云霄地下作坊。这些产品采用卡通包装,尼古丁浓度却超出欧盟标准4倍。2023年6月,漳州市某中学十余名学生因吸食此类产品出现急性尼古丁中毒症状。
政企协作破局困境
溯源技术投入应用
中国烟草总公司于2023年试点”一物一码”追溯系统,在正品香烟包装植入纳米级防伪芯片。7月最新数据显示,该技术使福建地区假烟识别效率提升60%。但打假人员坦言:”犯罪团伙已开始收购真烟包装进行二次灌装。”
基层治理存在盲区
云霄县某乡镇干部反映,部分家庭作坊以”来料加工”名义备案,实际从事假烟生产。2023年二季度该县开展的”清源行动”中,就发现3家持有合法营业执照的工厂参与滤嘴造假。市场监管部门表示将建立”烟草加工特别许可”制度。
(注:文中涉案数据均来自公安机关公开通报及裁判文书网公示案例)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