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的调查发现,曾经火爆的日本免税香烟代购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萎缩。随着日本海关加强监管及中国入境政策的持续收紧,这条灰色产业链正在经历”断崖式”下跌。
一、机场免税店销量锐减 代购行业遭遇寒冬
成田机场免税店销售人员向记者透露:”去年这个时候,中华、七星等热门品牌经常断货,现在库存却很充足。”数据显示,2023年第四季度日本机场免税香烟销量同比下降42%,创下近十年最大跌幅。
在上海从事代购八年的王先生告诉记者:”现在带一条烟的风险成本太高了。去年同行中有三人被海关查处,最高被罚没近10万元。”其工作室已从巅峰时期的20人团队缩减至目前3人规模。
二、政策连环打击 灰色地带持续压缩
2023年6月,日本财务省修订《关税法》,将免税品转售行为明确列为违法。新规要求免税店核对旅客回程机票,并限制每人购买数量。东京海关查获的违规案例显示,有代购组织利用多人护照反复购买,单月涉案金额高达3000万日元。
中国海关总署同期数据显示,2023年下半年在入境通道查获的未申报香烟数量同比上升175%,但业内人士指出:”这正说明监管力度加大,实际走私量在大幅减少。”
三、典型案例揭示行业困局
案例1:大阪”流水线”代购团伙覆灭
2023年9月,大阪警方破获一个专门雇佣留学生购买免税烟的团伙。该组织通过社交平台招募持短期签证者,提供食宿和购物资金,累计购买免税烟超2000条。主犯现以违反《出入境管理法》被起诉。
案例2:上海海关查获”行李箱夹层”案
同年11月,浦东机场海关通过CT机查获28个改装行李箱,夹层内藏有免税烟476条。涉案男子承认,每条烟可获利150元,但面临行政处罚的同时,还被列入海关”黑名单”。
四、市场连锁反应显现
日本烟草产业(JT)财报显示,2023年第三季度免税渠道销售额骤降39%。部分便利店已开始撤柜高价免税烟,转而推广电子烟产品。东京某商社负责人透露:”中国代理商取消的订单价值已超2亿日元。”
与此同时,中国烟草专卖局加强了对非法进口烟的查处力度。2023年全国共查处相关案件1.2万起,同比增长63%。深圳某烟酒店老板表示:”现在根本不敢收日本烟,被查到就是5万元起步的罚款。”
五、行业转型求生 新业态初现端倪
部分代购转向”合规化”经营,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开展业务。但受限于烟草专卖制度,这些店铺往往以”日本特产代购”为名,实际交易仍存在法律风险。某平台数据显示,相关关键词搜索量下降82%,但”日本电子烟”搜索量激增540%。
法律专家指出,根据《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》,个人携带卷烟入境不得超过400支,且不得进行商业目的贩卖。近期北京、广州等地已出现多起因微信销售免税烟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例。
(本报记者持续关注事态发展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