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快讯!哪个平台买烟是正品“鱼目混珠”

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买香烟。然而,近期多地曝出网购香烟”鱼目混珠”事件,让不少消费者直呼”防不胜防”。记者调查发现,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,通过多种渠道销售假冒伪劣香烟,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。

一、网购香烟乱象丛生

1. 低价诱惑陷阱

在某知名电商平台上,记者发现多家店铺以”免税烟”“内部特供”等名义销售远低于市场价的香烟。一款市场价650元的中华(硬),某网店仅售380元,并承诺”假一赔十”。但消费者李先生反映,收到的香烟包装粗糙,口感与正品差异明显,向平台投诉后商家已下架商品。

2. 社交平台隐蔽交易

微信、QQ等社交平台成为假烟销售的新渠道。记者加入一个名为”烟草交流群”的微信群,群内频繁发布各种香烟广告,价格普遍比正规渠道低30%-50%。卖家声称”支持验货”,但要求先付款后发货,且不提供正规发票。

3. 跨境代购猫腻

一些代购商家以”境外正品”为卖点吸引消费者。王女士通过某海淘平台花费1200元购买了一条日本七星烟,到货后发现包装与正品存在细微差别,经专业机构鉴定为高仿品。由于是跨境交易,维权过程异常艰难。

二、典型案例触目惊心

案例1:电商平台”狸猫换太子”

2023年5月,江苏消费者张先生在淘宝某店铺购买10条玉溪香烟,收到货后发现外包装与正品无异,但拆开后烟支长度明显短于正品。经烟草专卖局鉴定,该批香烟为假冒注册商标商品。虽然平台最终赔付了张先生损失,但涉事店铺换个名字又重新开张。

案例2:微商团伙制售假烟案

2022年底,浙江警方破获一起特大网络销售假烟案。犯罪团伙通过微信发展下级代理,利用物流快递将假烟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,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。查获的假烟涉及中华、利群、黄鹤楼等多个知名品牌,仿真度极高。

案例3:直播带货”翻车”事件

2023年”618”期间,某网红主播在直播间销售”厂家直供”香烟,宣称”绝对正品,支持专柜验货”。后经消费者举报,该批香烟系非法生产的假冒产品,主播因涉嫌虚假宣传被平台封禁。

三、假烟危害不容小觑

1. 健康风险加剧

假烟往往使用劣质烟叶,生产环境脏乱差,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含量远超国家标准。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指出,吸食假烟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。

2. 经济损失惨重

由于假烟价格通常低于正品20%-50%,国家税收流失严重。据中国烟草总公司估算,每年因假烟造成的税收损失超过100亿元。

3. 维权难度大

多数网购香烟交易没有正规发票,消费者遭遇假烟后难以举证。即使能够证明所购为假烟,由于涉及烟草专卖品,处理程序也较为复杂。

四、如何辨别网购香烟真伪

1. 查看销售资质

根据《烟草专卖法》,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。正规烟草制品只能在持有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实体店购买。

2. 警惕低价陷阱

正品香烟全国统一零售价,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极可能是假货。以中华(软)为例,正规渠道零售价约700元/条,网上标价400元左右的肯定有问题。

3. 检查包装细节

正品香烟包装精美,印刷清晰,封口整齐。可以对比以下几个方面:
– 拉带头是否平整光滑
– 防伪标识是否清晰
– 烟盒侧面的钢印是否深浅一致
– 烟支排列是否整齐

4. 扫码验证

许多品牌香烟已启用二维码防伪系统,可通过官方APP扫码验证。但要注意,一些高仿假烟也会伪造可扫描的二维码。

5. 感官鉴别

正品香烟:
– 烟丝色泽金黄,粗细均匀
– 香气纯正,无刺鼻异味
– 燃烧速度均匀,烟灰呈灰白色

五、监管部门重拳出击

近期,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市场监管总局、公安部等部门开展打击互联网销售假烟专项行动。2023年上半年,全国共查处网络涉烟违法案件1.2万余起,涉案金额5.3亿元。

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加强网络监测,完善与电商平台的协作机制,对涉嫌违法销售烟草制品的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。同时提醒消费者,网购香烟不受法律保护,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