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本报记者历时三个月暗访调查发现,昆明市部分烟草批发供应商存在以次充好、假冒伪劣等严重违规行为。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烟草集散地,昆明市场出现的”鱼目混珠”现象已形成完整灰色产业链,不仅扰乱市场秩序,更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。
一、暗访实录:高档香烟竟用发霉烟丝填充
在昆明市官渡区某大型批发市场,记者以采购商身份接触到多家烟草批发商。一家名为”云香源”的店铺内,老板主动推荐”特殊渠道”的中华香烟:”这批货外包装和真品一模一样,扫码都能验真,每条比正规渠道便宜200元。”
经业内人士鉴定,这些所谓的”高仿烟”存在明显问题:
1. 烟盒侧边激光防伪标识缺少立体感
2. 烟支滤嘴长度比正品短2毫米
3. 拆开后发现内部烟丝颜色发暗且有霉变斑点
更令人震惊的是,在某仓库查获的假冒某品牌香烟中,检测发现焦油含量超标3倍,重金属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的7倍之多。
二、典型案例:2023年”3·15”特大假烟案回溯
2023年3月,昆明市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机关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的特大假烟案。执法人员在呈贡区某物流园查获:
– 假冒”云烟”“玉溪”等品牌香烟12万条
– 专业包装设备8台
– 伪造烟草专卖标识3万余枚
案件主犯王某交代,其团伙通过”真假混卖”方式,将假烟掺入正规渠道销售。仅2022年就通过电商平台售出假烟2.3万条,利润高达800万元。
三、产业链调查:从生产到销售的五大黑幕
记者调查发现,假冒香烟产业链已形成专业化分工:
-
原料采购环节
使用越南、缅甸边境的劣质烟叶,部分供应商甚至回收烟头提取残存烟丝
-
生产加工环节
隐蔽在城中村的地下作坊,采用添加香精、染色剂等手段模仿正品口感 -
包装仿制环节
通过广东等地采购高仿包装材料,防伪标识仿真度达90%以上 -
物流运输环节
利用农产品运输作掩护,通过冷链车夹带运输 -
终端销售环节
主要流向:- 中小型超市
- 婚庆用品批发市场
- 部分娱乐场所
- 社交平台”微商”
四、监管难题:新型售假手段层出不穷
昆明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支队负责人透露,当前假烟销售呈现新特点:
- 技术升级:采用可变二维码技术,使假烟也能”验真”
- 渠道隐蔽:通过社区团购、短视频直播等新业态销售
- 跨境作案:中越边境出现”一日游”式走私,单次携带量控制在行政处罚标准内
2024年1-5月,昆明市已查处烟草违法案件217起,但执法人员坦言:”违法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,查获一台包装机,犯罪分子三天就能回本。”
五、消费者警示:识别假烟的六个关键点
烟草质检专家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辨别真伪:
- 包装工艺:真烟塑封膜平整无气泡,拉带头呈半圆形
- 防伪标识:真烟激光防伪图案变换角度会出现动态效果
- 烟支外观:真烟滤嘴与烟体连接处有均匀的螺纹
- 烟丝质量:真烟烟丝呈现金黄至橙黄色,无黑色杂质
- 燃烧特性:真烟燃烧速度均匀,灰烬呈灰白色
- 扫码验证:需通过官方APP扫码,警惕跳转至山寨网站
记者注意到,部分假烟已能模仿前五项特征,但官方验证系统仍是最后防线。昆明市烟草专卖局提醒,购买时应索要发票,发现可疑产品可拨打12313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