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多地海关查获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走私外国香烟案件,暴露出代购行业存在”以次充好”“真假混卖”等乱象。记者调查发现,在社交平台和电商网站上活跃的外国烟代购商中,近四成存在销售假冒产品或虚标产地行为。
一、代购平台成走私新通道
2023年12月,深圳海关破获一起利用”水客”携带入境的外国香烟走私案,涉案金额达1200万元。走私团伙通过微信接单,以”代购”名义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完成交易,实际采用”蚂蚁搬家”方式走私。
“这些商家会刻意模糊商品来源。”某跨境电商平台风控负责人透露,”他们通常标注’保税仓直发’,但实际从香港通过’水客’分批带入。”
典型案例:
- 2024年1月,广州海关查获伪装成”母婴用品”的日本香烟包裹,共计2000余条
- 上海浦东机场近期查获旅客行李箱夹层藏匿的韩国香烟,案值超80万元
二、真假混卖已成行业潜规则
在某二手交易平台,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10家声称”保真”的外烟代购,其中4家明确表示可提供”高仿版本”,价格仅为正品的30%-50%。一位代购直言:”现在市面上的日本七星,十包里有七包是福建产的。”
造假手段揭秘:
造假方式 | 占比 | 识别难度 |
---|---|---|
回收烟盒灌装 | 42% | ★★★★☆ |
完全仿制包装 | 35% | ★★★☆☆ |
篡改生产日期 | 23% | ★★☆☆☆ |
烟草行业专家李明指出:”这些假烟多使用劣质烟叶,焦油含量超标3-5倍,部分添加工业香精,对健康危害极大。”
三、监管存在三大漏洞
-
平台审核形同虚设
多数电商平台仅要求商家提供食品经营许可证,对烟草专卖许可证不做核查。记者测试上传PS制作的许可证,5家平台中有3家审核通过。 -
物流环节监管缺失
走私团伙多采用”化整为零”方式发货,单个包裹价值控制在免税额以下。某快递网点负责人承认:”我们主要看是不是违禁品,对香烟数量不太关注。” -
支付平台监控不足
代购交易多通过微信、支付宝转账,备注常写作”食品”“日用品”。2023年电子支付平台拦截的涉烟交易仅占实际交易的0.3%。
四、消费者维权困境
北京消费者王先生花费2000元购买的”古巴COHIBA”雪茄,经鉴定全部为假货。但维权时遇到:
– 平台以”个人闲置转让”为由拒绝担责
– 商家注销账号失联
– 烟草局称”非国内注册品牌不予受理”
法律专家提醒:”根据《烟草专卖法》,未经许可经营烟草制品,涉案金额超5万元即可追究刑事责任。但消费者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,本身也涉嫌违法。”
五、国际品牌打假难题
日本烟草国际(JTI)中国区负责人表示:”我们每年鉴定出30万包假冒产品,但仿冒技术不断升级。”该公司2023年维权数据:
- 投诉下架链接:1.2万条
- 实际关闭店铺:不足300家
- 刑事立案:17起
“造假者用正品空盒拍摄验货视频,发货时调包。”某品牌打假专员透露,”甚至出现专门收购空烟盒的产业链。”
六、新型走私手段浮现
2024年初出现的新型走私方式包括:
– 利用”跨境电商”政策漏洞,虚报商品品类
– 通过”代购直播”实时展示境外采购过程,实际发货地为国内
– 开发”香烟盲盒”等变体形式规避监管
某海关缉私局工作人员表示:”最近查获的案例中,走私者将香烟伪装成’茶叶样品’,外包装与正品完全一致,X光机都难以识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