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境代购需求催生灰色市场
近日,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发现大量”Peel百乐香烟代购”的隐秘广告,这些账号往往使用”水果味爆珠”“免税代购”等诱导性话术吸引消费者。在某二手交易平台,一个名为”全球烟品代购”的卖家向记者展示了他的”商品目录”,其中Peel百乐系列香烟被标注为”网红爆款”,月销量显示已达200余笔。
这种跨境代购行为实际上已经涉嫌违法。根据《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》第四十二条规定,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的个人或单位不得从事烟草制品批发业务。北京市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管科负责人李明(化名)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”2023年上半年,我们已查处27起非法经营进口卷烟案件,涉案金额超600万元,其中Peel、万宝路等外烟品牌占比达83%。”
代购乱象背后的健康隐患
这些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市场的香烟,其质量安全令人担忧。2022年8月,深圳海关破获一起特大走私香烟案,查获假冒Peel等品牌香烟1.2万条。经检测,这些香烟焦油含量超标3倍,且含有未申报的香精添加剂。
“很多消费者被所谓’水果味’吸引,却不知道其中风险。”中国控烟协会专家王教授指出,”这些非法流入的香烟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,添加成分不明,长期吸食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。”
记者调查发现,部分代购商家为逃避监管,会使用”望梅止渴”式的营销话术。在某短视频平台,一个拥有5万粉丝的带货主播在推广Peel香烟时,刻意强调”解馋”“过瘾”等字眼,却对产品来源和质量避而不谈。这种宣传方式极易诱导青少年尝试。
多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
针对这一现象,多地监管部门已展开专项行动:
-
2023年3月,广州海关缉私局摧毁一个跨境走私香烟团伙,现场查获Peel等品牌香烟8000余条,案值约300万元。该团伙通过”水客”分批携带、伪报品名等方式走私入境。
-
同年5月,杭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部门查处6家涉嫌非法销售进口卷烟的实体店铺,查扣违法卷烟1200余条,其中Peel品牌占比超40%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案件中的违法者普遍利用消费者两个心理:一是对外烟的好奇心,二是对”特殊渠道”的迷信。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,在2022年受理的烟草类投诉中,关于”代购香烟与描述不符”的投诉同比增加65%。
法律风险不容忽视
参与代购交易的买卖双方都可能面临法律风险。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,未经许可经营法律、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、专卖物品,扰乱市场秩序,情节严重的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。
2023年1月,南京一大学生因长期从事外烟代购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,并处罚金10万元。办案检察官透露,该学生在两年间通过微信等平台销售各类进口卷烟,非法获利达28万元。
“很多年轻人觉得代购只是赚点零花钱,实际上已经触碰法律红线。”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刑事部主任易胜华律师提醒,”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同样存在风险,不仅权益无法保障,严重者还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。”
监管技术升级应对新挑战
随着代购手段日益隐蔽,监管部门也在升级技术手段。记者了解到,目前全国烟草专卖系统已建立”大数据监管平台”,通过物流信息、资金流向等多维度数据筛查可疑交易。2023年前5个月,该系统已向各地监管部门推送可疑线索1700余条,据此立案查处案件300余起。
同时,各大电商平台也加强了关键词过滤。在某主流电商平台搜索”Peel代购”等关键词时,系统会自动弹出”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,部分结果未予显示”的提示。但记者发现,仍有商家通过谐音、暗语等方式规避审查。
“这是一场持久战。”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”下一步将重点打击利用社交平台、短视频等新型渠道的违法行为,同时加强口岸监管,切断走私入境通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