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多地烟草专卖局联合公安机关破获系列网络销售假烟案件,犯罪团伙以”一手货源”“厂家直销”为幌子,通过社交平台发展”代理”,形成涉案金额超亿元的灰色产业链。记者调查发现,这些号称”全网最低价”的批发商,实则利用消费者贪便宜心理实施诈骗。
一、”免税烟”实为劣质假烟 犯罪团伙月销2000余条
2023年5月,浙江台州警方查获一个藏匿在居民区的假烟仓储窝点。现场查获的”中华”“利群”等品牌香烟,外包装与正品高度相似,但扫码验证显示”该产品不存在”。犯罪嫌疑人王某交代,其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”免税香烟批发”广告,以市场价4折的价格吸引买家,实际成本不足正品价格的15%。
“这些假烟使用劣质烟叶和工业香精,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。”台州市烟草质检站工程师李伟检测发现,查获的假烟中检出大量硫化物和重金属。据悉,该团伙通过物流代收货款,月均销售量达2000余条,涉案金额超500万元。
二、”微商代理”层层分销 消费者维权无门
江苏南京大学生小林向记者展示其微信聊天记录:某”烟草批发总代理”承诺”支持验货”,但收到货后发现是假冒伪劣产品后立即被拉黑。”每条硬中华只要180元,比市价便宜一半多,当时就觉得肯定有问题,但还是忍不住想试试。”
这种”微商模式”已成假烟销售新渠道。广东深圳警方近期打掉的犯罪团伙采用”分级代理”制度:一级代理发展10个二级代理,每个二级代理再发展若干三级代理。2022年该团伙资金流水显示,仅12月份就通过微信转账收取货款87万元。
三、假烟包装几可乱真 防伪技术遭破解
2023年初,湖南长沙海关截获一批申报为”电子配件”的走私香烟。令人震惊的是,这批假烟不仅仿制了最新版防伪标识,还配有可扫码验证的虚假溯源信息。技术分析显示,犯罪团伙通过非法获取烟草公司喷码数据,仿造出以假乱真的验证系统。
“现在假烟包装能做到用紫外线灯照射都有荧光反应。”福建省烟草专卖局稽查总队队长张明透露,近期查获的假烟中,有的甚至采用真烟盒重新封装,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。
四、跨省物流成帮凶 快递单标注”茶叶样品”
记者暗访发现,假烟贩子为规避检查,普遍采用”化整为零”的发货方式。河北某物流网点工作人员透露:”有的客户一次发几十个包裹,每个就装两三条烟,面单上写日用品或礼品。”2022年云南破获的案件中,犯罪分子将假烟藏匿在普洱茶饼包装内,通过快递发往全国28个省市。
更隐蔽的是”货到付款”模式。浙江杭州某快递网点负责人承认:”我们只核对收件人信息,只要不是违禁品清单上的物品,一般不会开箱验视。”这种监管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,出现纠纷后消费者往往因”已签收”而投诉无门。
五、法律专家:网络售烟均属违法
根据《烟草专卖法》规定,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烟草专卖许可证,禁止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。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教授周强指出:”即便是真烟,微信买卖也构成非法经营罪。消费者购买这类产品,不仅权益无法保障,还可能因协助销假承担法律责任。”
202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展的”利剑”专项行动数据显示,上半年全国共查处假烟案件1.2万起,其中网络案件占比达63%。值得注意的是,约40%的涉案人员在审讯中表示,最初是通过”兼职赚钱”广告被诱骗参与假烟销售。
六、监管技术升级 区块链溯源系统试点
为应对日益隐蔽的假烟销售,多地开始应用新技术手段。上海烟草集团试点”一物一码”区块链系统,消费者扫码可查看香烟从生产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。广东省则建立物流大数据监控平台,对频繁收发小型包裹的账号进行重点筛查。
“现在假烟犯罪呈现智能化、跨境化特征。”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2023年已部署专项打击行动,重点整治利用直播平台、短视频引流等新型售假方式。数据显示,专项行动开展三个月来,全国已打掉跨省假烟团伙47个,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362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