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烟草行业监管趋严,香烟代加工市场暗流涌动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代加工名义,从事假冒伪劣香烟生产、走私贩运等违法活动,严重扰乱市场秩序,损害消费者权益。记者调查发现,该行业存在资质造假、以次充好、偷税漏税等多重乱象。
一、代加工厂变身”山寨基地”:小作坊月产百万支假烟
2023年5月,广东省公安厅通报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烟案。犯罪团伙在东莞某工业区租用正规代加工厂房,白天生产合法代工品牌,夜间则切换生产线制造”中华”“芙蓉王”等假冒高档香烟。现场查获假冒注册商标卷烟成品120万支,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。
“这些代工厂往往持有正规烟草生产许可证,但通过’阴阳生产线’的方式从事违法活动。”办案民警透露,犯罪团伙利用代加工业务作掩护,实际接收地下订单,按照客户需求仿制各类品牌香烟。经检测,查获的假烟使用工业香精和劣质烟叶,焦油含量超标3倍以上。
二、”贴牌代工”猫腻多:低端烟丝冒充高档原料
2022年8月,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在专项检查中发现惊人内幕。某代加工企业承接多个品牌的中高端卷烟代工业务,却将每公斤60元的B级烟叶标注为280元的特级烟叶入库,仅此一项每年就可非法获利近千万元。
“我们抽查了12家代工厂,有7家存在原料等级虚标问题。”稽查人员表示,部分企业还会在烟丝中掺入梗丝、再造烟叶等填充物,最高掺假比例达35%。这些行为不仅涉嫌商业欺诈,更导致卷烟品质严重下滑。
三、跨境代工成走私温床:出口转内销逃避监管
2023年初,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,去年全国查获香烟走私案件中有43%涉及代加工企业。犯罪团伙利用代工厂的出口资质,将本应销往海外的香烟通过”蚂蚁搬家”方式走私回国内。
典型案例是2022年11月厦门海关破获的”水客”走私案。某代工企业申报出口至东南亚的200万支香烟,实际在公海转港后,通过快艇分批运往福建沿海。经查,该批香烟未缴纳国内消费税,涉嫌偷逃税款逾800万元。
四、监管漏洞亟待填补:三成代工厂存在资质问题
国家烟草专卖局2022年度检查报告显示:
– 全国327家卷烟代工企业中,98家存在超范围生产问题
– 46家企业的生产许可证已过期仍继续经营
– 23家涉嫌出租出借生产资质
“部分地区的许可证审批存在地方保护主义。”业内专家指出,某些代工厂通过”挂靠”方式获得资质,实际生产条件根本达不到国家标准。更有个别企业伪造环保检测报告,生产车间粉尘浓度超标十余倍。
五、消费者维权困境:代工烟质量纠纷占比攀升
中国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,2022年烟草类投诉中,涉及代工香烟的质量问题占比达27%,较上年上升9个百分点。主要问题包括:
– 同一品牌不同代工厂产品口感差异大
– 烟支爆花、熄火等工艺缺陷
– 外包装与正品存在细微差别
“消费者很难辨别代工烟的真伪。”北京市烟草质量监督检测站工程师表示,目前代工香烟仅标注生产厂代码,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追溯具体代工厂。部分企业甚至故意模糊标注,将代工产品伪装成品牌方直营产品销售。
(全文约215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