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多地消费者反映在所谓”外烟一手货源批发网站”遭遇消费欺诈。这些网站打着”免税正品”“厂家直供”的旗号,通过精心设计的骗局诱导消费者下单付款,实则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或直接实施网络诈骗。
一、典型案例:上海白领遭遇”高端外烟”骗局
2023年12月,上海静安区某外企员工张先生在某社交平台看到”古巴高端雪茄一手货源”的广告。网站展示的COHIBA Behike系列雪茄价格仅为市场价的40%,并承诺”海关包税”“假一赔十”。
“网站设计非常专业,有详细的商品介绍和看似真实的客户评价。”张先生回忆道,”我通过平台客服确认后,下单购买了价值5800元的雪茄套装。”
然而收货后张先生发现,所谓的”正品雪茄”不仅包装粗糙,烟叶质量也与正品相去甚远。经专业机构鉴定,这批雪茄系国内小作坊仿制品,实际价值不足500元。当张先生试图联系网站维权时,发现客服电话已成空号,网站也在一周后关闭。
二、调查发现:黑色产业链已形成完整闭环
记者调查发现,这类”外烟一手货源”网站通常具有以下特征:
- 域名隐蔽性强:多使用境外服务器,域名注册信息虚假
- 营销手段精准:在短视频平台、贴吧、微信群等渠道投放广告
- 话术套路成熟:强调”特殊渠道”“海关关系”“厂家直销”等话术
- 支付方式异常:要求微信/支付宝直接转账,拒绝正规第三方支付
某电商平台风控负责人透露:”这些网站生命周期通常只有2-3个月,诈骗得手后立即关闭,换个域名重新上线。我们监测到的类似网站在2023年第四季度就新增了200多个。”
三、执法困境:跨境追查难度大
广州市烟草专卖局执法人员表示,这类案件查处面临三大难点:
- 电子取证困难:服务器多在境外,数据调取需要国际协作
- 资金流向复杂:赃款通过多个虚拟货币账户洗白
- 定罪标准模糊:部分案件金额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
2023年11月,浙江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,犯罪团伙在柬埔寨设立运营中心,半年内就诈骗国内消费者超300万元。主犯王某交代:”我们专门研究正品包装细节,普通消费者根本分辨不出来。”
四、行业乱象:假货仿真度越来越高
烟草行业专家指出,目前市场上流通的假冒外烟主要分为三类:
- 完全假冒:使用劣质烟叶,小作坊生产
- 走私改包:低价走私烟重新包装冒充高端品牌
- 代工流出:代工厂超额生产的”尾货”
“特别是某些东南亚代工厂流出的产品,连专业鉴定师都需要借助设备才能辨别。”某烟草检测中心技术人员表示,”这些烟虽然来自正规生产线,但未经质检,可能存在严重质量问题。”
五、消费者如何识别真伪
针对愈演愈烈的网络售假现象,专业人士建议消费者:
- 查看网站资质:正规烟草销售必须取得《烟草专卖许可证》
- 核实商品价格:外烟综合税率约60%,明显低价必有问题
- 选择可靠渠道:优先选择官方旗舰店或线下免税店
- 留意支付方式:拒绝直接转账,坚持使用平台担保交易
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23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,烟草类网购投诉同比激增240%,其中92%涉及所谓”一手货源”网站。协会提醒:”任何声称能绕过国家专卖体系直接销售烟草的网站都是非法的。”
六、法律专家解读:网络售烟面临多重法律风险
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教授李明指出,这类行为可能触犯多项法律:
- 《烟草专卖法》:未经许可经营烟草专卖品,最高可处违法经营额5倍罚款
- 《刑法》:销售伪劣产品罪、诈骗罪,最高可判无期徒刑
- 《电子商务法》:虚假宣传、欺诈消费者需承担三倍赔偿
“值得注意的是,购买走私烟草的消费者也可能面临行政处罚。”李教授强调,”根据《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》,个人走私烟草专卖品价值超5万元即构成犯罪。”
七、平台责任:内容审核存在漏洞
记者实测发现,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”外烟批发”,仍能看到大量暗示”一手货源”的短视频。这些视频通常使用模糊话术,将用户引导至私域流量进行交易。
某互联网平台内容安全负责人坦言:”我们日均拦截违规烟草广告超万条,但黑产团伙不断变换关键词逃避监管。目前正通过AI识别+人工复核的方式提升审核效率。”
2023年10月,国家烟草专卖局联合网信办开展”清朗·互联网烟草专卖整治”专项行动,已清理违规信息12.6万条,关闭违规账号3.2万个。但业内人士表示,要根治这一乱象,仍需加强跨境执法协作和源头治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