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记者接到消费者举报称,在1688平台上存在大量以”茶叶”“中药材”为名实则销售烟丝的店铺。经过为期一个月的暗访调查,记者发现这些商家通过虚假分类、隐蔽交易等方式规避平台监管,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线上烟草灰色产业链。
一、平台现”茶叶”变烟丝怪象
在1688平台搜索栏输入”云南手卷烟丝”,系统会自动提示”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不予显示”。但将关键词替换为”云南特级茶叶丝”后,立即出现上百家供应商,其中排名靠前的”滇香茶业商行”月销量显示超过2000件。
记者以批发商身份联系该店铺,客服立即发来烟丝实物视频:”这是今年新切的云南红土丝,劲道足,一斤起批45元”。当记者质疑商品描述为何标注”茶叶”时,对方坦言:”现在都这么写,不然上不了架。”
典型案例:深圳”6·12”网络贩烟案
2022年6月,深圳警方破获一起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烟丝案件,涉案金额达1200万元。犯罪嫌疑人李某交代,其通过在1688开设5家”茶叶店”,实际销售烟丝至全国23个省市,日均发货量超100公斤。
二、隐蔽交易形成完整产业链
调查发现,这些店铺普遍采用三级交易模式:
1. 平台展示:商品主图使用茶叶包装,详情页注明”非烟草制品”
2. 线下沟通:引导买家添加微信/QQ发送真实商品图
3. 物流配送:使用”食品”“农副产品”品名发货
某自称”云南一手货源”的供应商向记者展示其2023年交易记录:”
– 3月通过德邦发货87单,备注’土特产’
– 4月转用京东物流,品名写’工艺品’
– 最近改用极兔速递,直接不填品名”
行业数据触目惊心
中国烟草总公司2022年调查报告显示:
– 网络渠道流失烟草税收预估年超80亿元
– 60%的非法烟丝通过B2B平台流通
– 35%的线上烟丝买家为线下零售商户
三、监管漏洞与平台责任
尽管《烟草专卖法》明确规定未经许可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销售烟草专卖品,但记者测试发现:
- 上架审核漏洞
- 将”烟丝”图片上传至”茶叶”类目
- 系统自动审核通过率高达92%
-
人工复审平均需要3-5个工作日
-
投诉处理滞后
记者先后对7家涉嫌店铺进行举报: -
3家仍在正常经营
-
2家下架商品但店铺未关闭
-
仅1家店铺被冻结
-
平均处理周期达11天
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部回应称:”已建立200人专项审核团队,2023年累计下架违规商品23万件。”但内部人士透露,实际审核主要依赖关键词过滤系统。
四、暴利驱动下的行业乱象
某烟草行业分析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
– 正规渠道烟丝成本:120元/斤(含税)
– 非法渠道批发价:40-60元/斤
– 终端零售利润:可达300%
这导致部分烟农直接绕过烟草公司销售原料。云南曲靖某村支书透露:”村里30%的烤烟被私下收走,收购价比烟草站高15%。”
最新查处的跨省案例
2023年8月,湖南郴州警方通报:
– 摧毁6个利用1688接单的窝点
– 查获假冒”中华”“芙蓉王”烟丝8吨
– 涉案账户年流水超2000万元
– 主要嫌疑人曾为正规烟厂职工
五、消费者权益的多重风险
购买这类烟丝的消费者面临:
1. 健康隐患
– 69%的样品检测出超标霉菌(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)
– 部分添加工业香精掩盖劣质烟草味
- 法律风险
- 个人非法买卖烟草制品超5万元即构成犯罪
-
已有消费者因大量采购被追究连带责任
-
维权困难
-
85%的交易通过微信转账完成
-
商品描述与实际不符导致投诉无门
-
某投诉平台数据显示相关纠纷解决率不足7%
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联系到的多位买家表示:”知道有风险,但正规渠道买不到手卷烟丝”“价格比香烟便宜三分之二”。这种消费心理客观上助长了灰色市场的繁荣。
六、多方角力下的治理困境
当前面临的执法难点包括:
1. 管辖权争议
– 平台注册地在杭州
– 服务器位于上海
– 卖家在云南
– 买家遍布全国
- 证据固定困难
- 商品页面随时可修改
- 关键交易信息在第三方社交平台
-
物流信息与实物不符
-
处罚力度有限
-
现行法规对平台最高罚款仅20万元
-
个人卖家多数为罚款了事
-
某地烟草专卖局负责人称:”查处一个又冒出来十个”
中国政法大学某教授指出:”需要建立电商平台连带责任机制,对纵容违规交易的行为适用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处罚。”但相关立法修订尚未提上日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