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则关于”云霄高品烟”能否抽食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。这种打着”高品质”旗号的烟草产品,实际上却是”鱼目混珠”的典型代表,折射出当前烟草市场存在的诸多乱象。
一、事件回顾:消费者遭遇”云霄高品烟”陷阱
2023年5月,福建漳州消费者王先生在当地一家烟酒店购买了一条标价680元的”云霄高品烟”。店主声称这是”内部特供烟”,口感醇厚且危害小。然而王先生抽食后出现头晕、恶心等症状,经检测发现该烟丝中含有过量焦油和不明添加剂。
类似案例并非个例。据福建省烟草专卖局统计,2022年以来共查处假冒伪劣卷烟案件137起,其中以”云霄高品烟”为代表的地方特色烟占比达23%。这些产品往往打着”地方特产”“手工制作”等旗号,实则使用劣质烟叶和违规添加剂。
二、市场调查:”鱼目混珠”的三大套路
1. 包装仿冒名牌
记者调查发现,市场上流通的所谓”云霄高品烟”普遍采用与中华、玉溪等知名品牌相似的包装设计。部分产品甚至直接盗用正规烟草公司的注册商标,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。
2. 虚假宣传功效
不法商贩常宣称这类烟草具有”清肺润喉”“降低危害”等虚假功效。2023年3月,广东查获的一批”云霄养生烟”中,竟违法添加了中药材粉末,经检测含有致病菌超标。
3. 价格体系混乱
同一款”云霄高品烟”在不同渠道售价差异巨大。正规商店售价约300元/条,而一些网络渠道标价高达上千元,利用消费者”贵就是好”的心理牟取暴利。
三、专业检测:揭开”高品质”的真相
国家烟草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市面流通的12个批次”云霄高品烟”进行检测,结果显示:
- 焦油含量超标率达83%,最高超标2.3倍
- 一氧化碳释放量全部不符合国家标准
- 7个批次检出违禁添加剂甜蜜素
- 3个批次烟丝中混有不明植物碎屑
“这些所谓的高品烟,实际上使用的是最劣等的烟叶边角料。”质检专家李明告诉记者,”不法分子通过香精调味掩盖劣质烟叶的刺鼻气味,对消费者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。”
四、行业观察:灰色产业链如何运作
记者历时两个月的暗访发现,”云霄高品烟”背后隐藏着完整的灰色产业链:
-
原料采购:从云南、贵州等地低价收购等外级烟叶,部分甚至来自霉变的库存品。
-
地下加工:在福建、广东等地的隐蔽民房内进行初加工,添加各类香精和膨化剂。
-
包装印刷:通过地下印刷厂仿制名牌香烟包装,部分使用真烟盒回收翻新。
-
销售网络:主要流向三四线城市的小型烟酒店,部分通过微商等社交平台销售。
“这个产业链每年产值估计超过5亿元。”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,”由于利润空间大、违法成本低,屡禁不止。”
五、法律解读:制售假烟的严重后果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》相关规定:
- 生产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烟草制品,最高可处违法经营额5倍罚款
- 情节严重的,构成犯罪的可判处3-7年有期徒刑
- 销售明知是假冒伪劣烟草,消费者可主张3倍赔偿
2023年6月,福建龙岩法院就宣判了一起特大制售假烟案,主犯林某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,并处罚金120万元。
六、消费警示:如何识别问题烟草
为避免购买到”鱼目混珠”的劣质烟草,专家建议消费者:
- 认准正规渠道:只在持有烟草专卖许可证的店铺购买
- 查看防伪标识:正规卷烟都有唯一的32位防伪码
- 警惕低价诱惑: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极可能是假烟
- 注意包装细节:假烟包装常有印刷模糊、裁切不齐等问题
- 举报违法行为:发现可疑产品可拨打12313烟草专卖举报电话
“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,不要轻信’特供”内部’等宣传话术。”国家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提醒道。
七、行业反思:乱象背后的深层问题
“云霄高品烟”现象折射出烟草市场监管的多个盲区:
- 农村市场监督薄弱:假烟销售主要下沉到监管力量不足的县域市场
- 网络销售难追溯:社交平台成为假烟销售新渠道,取证难度大
- 地方保护主义:个别地区对本地”特色烟”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象
- 消费者认知误区:部分烟民迷信”手工烟”“土烟”更健康的错误观念
中国控烟协会副会长指出:”必须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,同时加强公众健康教育,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类乱象。”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