隐蔽销售渠道浮出水面
近日,记者接到消费者爆料称,一款名为”悦享购”的APP打着”正规烟草网购平台”旗号,通过会员制方式销售各类香烟。该平台宣称”与省级烟草公司直接合作”,但记者调查发现其展示的《烟草专卖许可证》系PS合成,发货地址与备案信息严重不符。
类似情况并非个例。2023年3月,浙江湖州警方破获的”云端烟仓”案件中,犯罪团伙通过开发”烟云阁”小程序,以”烟草新零售试点”为噱头,半年内非法交易金额达4700万元。平台技术负责人王某落网后交代:”我们专门研究过《烟草专卖法》,知道个人网售烟草违法,所以把服务器架设在境外,支付系统用了四层跳转。”
技术伪装下的非法交易
这些平台普遍采用三大障眼法:
1. 资质造假:盗用正规烟草公司LOGO制作虚假授权书
2. 支付隔离:要求用户先购买虚拟金币再兑换商品
3. 物流分包:将整条香烟拆分成多个包裹寄送
江苏省烟草专卖局市场监管处负责人指出:”2022年我们监测到217个涉烟违法网站,其中86%使用’正规”官网’等误导性表述。最新出现的APP甚至能智能规避关键词审查,当检测到执法部门IP访问时自动切换至合规模式。”
消费者权益多重受损
北京消费者李先生向记者展示其在”烟友汇”APP的购物记录:花费328元购买的”专供出口中华烟”,到货后发现是假冒产品。更棘手的是,由于交易本身不合法,消费者维权面临法律困境。
2023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受理的烟草类投诉中,72%与网络购烟相关,主要涉及:
– 货不对板(38%)
– 资金被盗刷(25%)
– 个人信息泄露(17%)
监管技术博弈升级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平台开始运用区块链技术逃避监管。广州警方近期查处的”雾化商城”APP,利用虚拟货币结算,通过智能合约自动销毁交易记录。其宣传语赫然写着:”区块链+烟草,打造绝对私密交易空间”。
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律研究中心专家强调:”根据《电子商务法》第四十八条和《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》第四十二条,任何未经许可的互联网烟草销售都属违法。消费者通过这些渠道购烟,不仅权益无法保障,还可能因参与非法交易承担法律责任。”
行业痼疾待解
记者调查发现,此类APP的用户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。某平台后台数据显示,18-35岁用户占比达63%,其中23%通过社交媒体”种草”后下单。这与传统烟草线下销售年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。
上海某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透露:”现在查处的案件呈现技术化、跨境化特征。上周刚处理的一个案子,经营者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检查规律,专门在监管部门非工作时间段进行促销活动。”
(文中提及的APP名称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