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快讯!百乐红酒购买”醉生梦死”

近日,知名酒类品牌百乐红酒因推出名为”醉生梦死”的新品系列引发广泛争议。该产品在宣传中声称”一瓶尽享人生极乐”,并打出”忘却烦恼”“超脱现实”等具有诱导性的广告语,已收到多地消费者投诉涉嫌违反《广告法》相关规定。

一、事件溯源:网红带货引爆争议

事件起源于8月15日某直播平台头部主播”酒仙老李”的带货专场。在长达3小时的直播中,该主播通过”喝完就能忘记房贷压力”“比安眠药更管用”等夸张话术,单场售出”醉生梦死”系列红酒超过2万箱。直播片段在短视频平台传播后,立即引发舆论关注。

“这明显是在打擦边球。”中国消费者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陈剑指出,”根据《食品安全法》第七十一条,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,不得涉及疾病预防、治疗功能。’醉生梦死’的宣传已经踩到法律红线。”

二、实地调查:产品成分存疑

记者走访上海多家烟酒店发现,该系列产品分为”微醺版”(酒精度12%)和”沉醉版”(酒精度16%)两种规格,售价分别为288元/瓶和588元/瓶。包装上醒目印有”特殊配方”“独家工艺”等字样,但配料表仅标注”葡萄汁、食品添加剂”等常规成分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广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对市售产品抽检发现,部分批次样品检出微量γ-羟基丁酸(GHB)成分。该物质在我国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,过量摄入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和呼吸抑制。

“我们正在追溯问题批次的生产源头。”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发言人表示,目前已对3家涉事经销商立案调查。截至发稿,百乐红酒官方尚未就成分问题作出正面回应。

三、行业乱象:擦边营销屡禁不止

这并非酒类行业首次出现争议营销。2021年某品牌”解忧”白酒就因宣称”缓解焦虑”被罚没87万元;2022年”忘情水”果酒广告因暗示失恋疗愈功效遭下架。数据显示,近三年全国共查处酒类违法广告案件1,237起,罚款总额超过3,000万元。

“这种营销套路本质上是在消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教授分析,”利用消费者对压力、焦虑的情绪痛点进行诱导性宣传,已经构成不正当竞争。”

四、消费者维权:多地启动集体诉讼

目前,北京、深圳等地已有消费者发起集体维权。北京朝阳区法院已受理首批32名消费者的联合诉讼,索赔金额总计53万元。原告代理律师张维透露,诉讼焦点将集中在”广告欺诈”和”产品安全性”两个维度。

“开瓶后发现就是普通红酒,根本没有宣传的那种效果。”参与诉讼的王女士告诉记者,她因失眠问题购买该产品,连续饮用后反而出现心悸症状,”现在要求三倍赔偿并公开道歉”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电商平台该产品的评论区,近期集中出现大量五星好评。经技术检测,这些评价多来自新注册账号,且评论文本高度相似,疑似存在刷单行为。平台方表示已冻结涉事店铺保证金,并启动虚假交易调查程序。

五、监管升级:多部门联合整治

9月1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网信办、广电总局下发《关于开展酒类广告专项治理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整治”夸大功效”“暗示精神作用”等六类违法广告行为。特别强调网络直播营销中不得使用”麻醉”“致幻”等危险表述。

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率先响应,对百乐红酒上海分公司进行突击检查,现场查获涉嫌虚假宣传的印刷品广告2,000余份。执法人员透露,企业电脑中发现多份标注”心理暗示话术”“情绪营销要点”的内部培训资料。

“这次事件暴露出酒类电商新业态的监管盲区。”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何勇表示,正在牵头制定《酒类网络营销自律公约》,计划建立主播黑名单制度,对违规推广行为实施行业联合惩戒。

六、医学警示:不当饮酒危害严重

北京安定医院物质依赖科主任医师李华提醒:”任何宣称具有精神调节作用的酒精饮品都极其危险。”临床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因混合饮用功能型酒类导致的精神障碍病例同比增加40%,部分患者出现依赖性症状。

更令人忧心的是青少年群体。江苏某高校调查显示,18-24岁消费者中,有23%因好奇”特殊效果”购买过类似产品。心理学专家警告,这类营销可能诱导未成年人形成错误认知,将酒精当作情绪管理工具。

随着事件持续发酵,浙江、福建等地已要求下架”醉生梦死”系列产品。多位法律界人士预测,此次事件可能成为酒类广告监管的分水岭,未来类似”情绪营销”“心理暗示”的宣传方式将面临更严格限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