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日,一份标注”一手厂家直销”的国内香烟批发最新价目表在网络流传,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。这份号称”货真价实”的价目表详细列出了中华、玉溪、黄鹤楼等知名品牌香烟的批发价格,部分产品价格较市场零售价低出40%以上。业内人士指出,此类价目表的流传不仅暴露了烟草流通环节的监管漏洞,更可能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可乘之机。
价目表曝光引发行业震动
据记者调查,这份在网络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的价目表包含超过200个香烟品种,涵盖高中低各个档次。其中,软中华(条)标价仅为450元,硬中华(条)380元,相比市场零售价分别低出约35%和40%;黄鹤楼(软蓝)标价180元/条,较零售价低30%左右。价目表特别注明”厂家直供”“保真可验”“量大从优”等字样,并留有多个联系电话。
“这个价格明显低于正规渠道的批发价,存在很大问题。”某省级烟草公司销售负责人王经理表示,正规烟草批发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,价格由国家烟草专卖局统一调控,不可能出现如此大幅度的折扣。

多地查处非法烟草案件
值得注意的是,类似低价批发香烟的案例在全国多地已有查处先例。2023年8月,广东警方破获一起特大非法经营烟草案件,查获假冒品牌香烟2.3万条,涉案金额超过2000万元。犯罪团伙正是通过网络发布”厂家直销”广告,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吸引买家。
同年11月,浙江温州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一个利用直播平台销售”免税香烟”的团伙,现场查获各类假冒香烟1500余条。经查,该团伙通过伪造海关证明、免税标签等手段,将普通香烟包装成”免税商品”高价出售。

“这些案件反映出当前烟草市场存在监管盲区。”中国控烟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恩泽指出,随着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发展,烟草非法交易呈现出网络化、隐蔽化的新特点。
行业乱象背后的利益链
记者暗访发现,网络上自称”一手厂家”的香烟批发商大多要求”10条起批”,且交易方式隐蔽。一位自称”张经理”的批发商通过微信告诉记者:”我们都是厂家直接出货,没有中间商赚差价,所以价格便宜。但只做熟客,新客户第一次要预付30%定金。”
烟草行业专家分析,这些低价香烟可能来自三个渠道:一是假冒伪劣产品;二是通过非法渠道获得的真烟;三是部分烟草公司内部人员违规倒卖的产品。无论哪种情况,都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。

“一条正规渠道的香烟,从生产到零售要经过烟草公司、批发企业、零售商户多个环节,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监管和税费缴纳。”某烟草工业公司质量总监透露,”所谓厂家直销基本不可能存在,因为生产企业按规定不能直接面向市场销售。”
消费者权益受损风险大
购买这些低价香烟的消费者往往面临多重风险。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23年投诉数据显示,关于”网购香烟质量问题”的投诉同比增加67%,主要问题包括香烟霉变、口感异常、包装不符等。

“很多消费者以为捡到了便宜,实际上可能买到的是假冒产品或即将过期的库存。”烟草鉴别专家刘建国提醒,假冒香烟不仅品质低劣,还可能使用劣质烟叶和过量添加剂,对健康危害更大。
更严重的是,根据《烟草专卖法》,个人通过网络购买香烟同样涉嫌违法。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2023年审理的一起案件中,消费者李某因多次通过微信购买”免税香烟”被处以行政处罚。
监管升级势在必行
面对日益隐蔽的非法烟草交易,各地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力度。国家烟草专卖局2023年开展的”净网行动”中,共查处网络涉烟案件1.2万起,关闭违规账号3.6万个。
“关键是要切断非法烟草的流通渠道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卫东建议,一方面要加强物流环节的监管,另一方面要完善网络平台的责任追究机制,对为非法烟草交易提供便利的平台依法严惩。
与此同时,烟草专卖部门也在推进溯源体系建设。2024年起,全国将逐步实现卷烟产品”一物一码”全程追溯,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查询产品真伪和流通路径。
行业规范发展的未来之路
在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,烟草行业也在积极探索转型升级。多家烟草企业加大了研发投入,推出低焦油、低危害的创新产品。某中烟公司技术中心负责人表示:”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规范经营的基础上,任何试图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市场份额的行为都将被严惩。”
法律界人士呼吁,应尽快修订完善《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》,进一步明确网络烟草交易的监管主体和处罚标准,为执法提供更充分的法律依据。
多位专家还建议,应加强控烟宣传教育,让公众充分认识到非法烟草产品的危害,从需求端遏制非法交易的市场空间。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研究员杨功焕指出:”只有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法烟草交易问题。”
随着监管措施的不断完善和行业自律的加强,我国烟草市场秩序有望得到进一步规范。但这场打击非法烟草交易的攻坚战,仍需政府、企业、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努力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