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一则”免税香烟一件代发全网低价”的广告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,标榜”机场免税店正品货源”“价格低于市场30%“,引发消费者和监管部门高度关注。记者调查发现,这类打着”免税”“代发”旗号的香烟销售已形成完整灰色产业链,其所谓”物美价廉”的承诺背后存在多重法律隐患。
一、免税香烟代发乱象调查
在某二手交易平台,记者以”免税烟代发”为关键词搜索,立即出现上百条相关商品信息。其中一条”中华(硬)450元/条”的链接显示月销87笔,卖家声称”直接从海南免税仓发货,保真可验”。这比市面上650元左右的零售价低了近30%。
类似案例在今年3月已有先例。据《南方都市报》报道,深圳海关破获一起利用”免税代购”名义走私香烟案,涉案金额超2000万元。犯罪分子通过雇佣”水客”以蚂蚁搬家方式将免税香烟走私入境,再通过微商渠道销售。
二、所谓”低价”背后的猫腻
从事烟草专卖工作十余年的李经理向记者透露,正规免税香烟的流通有严格限制:”根据《烟草专卖法》规定,免税店香烟只能销售给出境旅客,且每人次限购一条。市面上流通的大量所谓’免税烟’要么是假冒伪劣产品,要么就是通过非法渠道走私入境。”
2022年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公布的典型案例显示,某网店销售的”免税中华”经检测为假冒注册商标商品,其使用的烟丝质量不达标,焦油含量超标近40%。这些劣质香烟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,更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。
三、法律明令禁止网络售烟
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《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》明确规定:”任何公民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通过信息网络销售烟草专卖品。”2023年新修订的《电子烟管理办法》更是将电子烟纳入监管,禁止任何形式的线上销售。
中国控烟协会最新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查处网络违法售烟案件1.2万起,较上年增长23%。其中利用”一件代发”“跨境直邮”等新型销售模式的案件占比达35%,呈现明显上升趋势。
四、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
北京消费者协会近期接到多起关于网购免税香烟的投诉。消费者王先生花费3800元购买10条”免税玉溪”,收货后发现包装粗糙,扫码验证显示”无此产品信息”。当他试图联系卖家退款时,对方已注销账号。
法律专家指出,这类交易本身属于违法行为,消费者维权面临双重困境:一方面难以通过正规渠道投诉,另一方面即便报案,也可能因参与非法交易而承担相应责任。2023年浙江某法院判决的一起案例中,购买走私香烟的消费者最终被没收全部涉案商品。
五、监管持续加码
针对网络违法售烟新动向,国家烟草专卖局自2023年6月起开展”净网2023”专项行动,重点打击社交平台、短视频平台的隐性烟草广告。截至8月底,已清理违规信息12.6万条,关闭违规账号3.2万个。
海关总署近期也加强了对”免税品倒卖”的监管力度。在珠海拱北口岸,海关新增了”人脸识别+购物记录”比对系统,对短期内多次购买免税香烟的人员实施精准拦截。2023年上半年,全国海关共查获香烟走私案件1563起,案值5.8亿元。
六、行业规范亟待完善
多位业内人士建议,治理免税香烟乱象需要多管齐下:
1. 完善免税品溯源系统,实现”一物一码”全程追踪
2. 建立跨境购物诚信档案,对违规倒卖者限制免税购物资格
3. 加强快递行业监管,落实收寄验视制度
4. 提升消费者法律意识,认清”低价免税烟”背后的风险
某知名跨境电商平台负责人透露,平台已运用AI技术识别”香烟”“代发”等关键词的变体表达,2023年二季度主动拦截违规商品链接超2万条。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部分卖家开始使用”香yan”“dai发”等谐音词规避审查。